首頁
1
鹽水導遊
2
鹽水歷史小檔案
3
http://www.yanshui.com.tw/custom_76575.html
鹽水清朝時期(1662年―康熙元年)
鹽水清朝時期(1662年―康熙元年)
鹽水歷史小檔案清朝時期日治時期近期復甦鹽水清朝時期◎ 明代的開墾濱臨潟湖的鹽水地區,漢人未來到前是平埔族人活動的地區。明天啟元年(1621),鄭芝龍、顏思齊據臺時,大陸移民相繼到鹽水定居墾 ,因聚落形狀有如隆起的大龜肉,因此,鹽水最早稱為「大龜肉庄」。明永曆16 年(1662)鄭成功為反清復明,安排其部將何積善及范文章率軍隊及眷屬到鹽水墾殖,開拓鹽水港附近地區。文藝廣告 - 神韻2020世界巡演◎ 清代康熙元年(西元1662年) 鹽水屬南部臺灣最早開墾拓殖的市鎮之一,根據現有論述的推斷,本鎮現屬舊營里和後宅里一帶在康熙元年(明永曆16年,西元1662年)即由鄭成功部將泉州人何積善及范文章開始墾殖,後來採為庄名,及「舊營」地圖位置。本地當時又有「大龜肉」之名(或曰「大奎壁」) ,屬天興縣。而後鄭氏參軍陳永華次子陳漢光率泉州140餘戶約600人移民至此,居住在釋(粟)仔寺一帶(約今朝琴路牛墟附近)地圖位置,墾地務農,漸成聚落,清朝廷此時亦在此設立「大龜肉庄」,隸屬天興府管轄;而後更與大陸泉州、廈門等地進行貿易,一時成為興安平、鹿港並列的南臺灣水路交通要地。 圖片說明:清康熙年間鹽水為鄭城功部屬移民開墾處清領時期,在康熙23年(西元1684年)劃臺灣為一府三縣時,及至雍正元年(西元1723年)時,鹽水隸屬嘉義縣,時有「井水港莊」、「大龜璧莊」兩庄;圖片說明:現今鹽水則位於清康熙地圖「大龜璧莊」之鹹水港處地圖位置(上圖紅色區域);鹽水旁之汫水里為井水港處地圖位置(上圖藍色區域),當時皆為海邊港口。圖片說明:因臨倒風內海,鹽水港(紅色區域)內有鹹水而得名,相對上游有一汫水港(藍色區域)意指淡水之意。鹽水在清領期間的建置大概以通商與軍防兩大功能為主。雍正7年(1729) 更定疆域,「鹽水港堡」指的是鹽水轄區以北,八掌溪出口處稱「汫水港」,「 汫水港街」為其市街,海汊處稍南稱「鹽水港」,其市街稱「大奎壁」。鹽水港因處水路糧道,在雍正時期已是大市鎮;加上乾隆期間由於倒風內海為急水溪地圖位置和八掌溪地圖位置帶來大量砂石淤填,變成河洲浮埔,住民乃擴墾新生地為田寮地圖位置、大埔地圖位置、飯店地圖位置、麻油子寮地圖位置等地,規模更見擴大;迄乾隆二十七年(西元1762年)由員生翁雲寬倡建的鐵線橋築成後地圖位置,更成南北通衢。圖片說明:鹹水港處地圖位置(上圖紅色區域);井水港處地圖位置(上圖藍色區域)。 圖片說明:至光緒14年(西元1888年)土地丈量時,仍名「鹽水港堡」,堡內有三十四庄,這轄區範圍應該比現今鹽水鎮大。鹽水港口因大量砂石淤積導致內陸化,鹽水內港(現今月津港)可通八掌溪與急水溪進出海口。在17、18世紀倒風內海地形,在清朝時期鹽水不僅是貿易港,也是重要的軍事要地,巿街已闢建東西南北四城門,港邊建有護庇宮主祀媽祖。倒風內海淤積後,使得鹽水月津港沒落,還導致地方水患連連,瘟疫、疾病接踵而來,倒風內海故事呈現了三、四百年前繁榮及歷史地方。鹽水鎮起源 :清嘉慶、道光期間,大約是鹽水最盛時期 ,因治安不佳,故鹽水市街(鹽水鎮)四圍築有城垣 ,有磚城和泥城兩種,並設有東西南北門,城外環有水濠。東門:在今鹽水國小西北端地圖位置 。西門:在今月津國小往南草店尾南端地圖位置,現尚留古蹟磚城遺蹟地圖位置位於五營小廟旁。南門:在橋南街與通往新營交點地圖位置。北門:在新街北方地圖位置;而北面的乾壕係人工堀成。據聞當時倚港口的藏興街(現已不存)最繁榮。此時, 鹽水因有通船之便,市集漸次形成,往來諸羅與府城間,鹽水是必經之地,又是 貨物轉運站,人口逐漸往鹽水聚集,而北方的八掌溪與南方急水溪沖刷而成的三角地帶,狀似新月,使鹽水又有「月津」、「月港」之稱,也因而有「一府、二鹿 、三艋舺、四月津」的俗話流傳下來。《諸羅縣志》中記載:「鹹水港-海汊郡治往笨港大街,有橋,商船輳集, 載五穀貨物。港水入至下加冬仔止。支分於北為汫水港海汊,有竹筏渡,小杉板 划到此載五穀,港水至上帝廟邊上」。另外在《重修臺灣府志》中也曾提及「鹽水港街,在大奎壁,為大市鎮」,所以從這可得知鹽水當時的熱鬧與繁榮。清道光末期,倒風內海為急水溪和八掌溪帶泥砂填積,海岸線逐漸東移,鹽水不再臨海,海港功能逐告喪失。清光緒11年(西元1885年)七、八月,本地瘟疫猖行,死亡人數眾多,加上急水溪又在此間泛濫,港口再度淤塞,鹽水港更趨衰弱。清光緒13年(西元1887年) ,臺灣由福建分省,分設臺北、臺灣、臺南三府,鹽水港屬臺南府嘉義縣所轄。清光緒21年(西元1895年) ,臺灣割予日本統治,本地建置乃進入另一個行政區劃範圍。以上資料來源中央研究院、鹽水區圖書館《鹽水鎮誌》,由鹽水小鎮漫遊網整合Google Map彙編而成。
http://www.yanshui.com.tw/custom_76353.html
鹽水日治時期(1895年―明治28年)
鹽水日治時期(1895年―明治28年)
鹽水歷史小檔案清朝時期日治時期近期復甦鹽水日治時期◎ 抗日活動 1895年,日本佔領臺灣,卻遭劉永福為首的黑旗軍抵抗。是年8月28日攻克彰化後,以陸軍中將高島蛃之助為臺灣副總督兼南進軍司令,並部屬近衛師團由北白川能久親王統率輕嘉義南下。時由小松宮貞愛親王所領之混成第四旅軍團於十月十日由布袋嘴登陸,遇劉永福手下林德謙率黑旗兵一營(約500人)與麻豆談少宗手下三百餘人頑強抵抗,而在鹽水港街亦募得義勇3000人,由當地人稱老師的葉瑞西(鹽水八角樓長孫)和鄉紳翁煌南率領抗日;十月十一日近衛師團克菁寮庄(後壁鄉竹圍後)約200人,十二日午前抵鹽水港街,由於募集民眾皆臨時編組,不敵日軍,談少宗潰走,而翁煌南向日軍投降,三日後葉瑞西亦出面請降。至此鹽水港與「臺灣民主國」時期的抗日活動關係亦告結束,約維持了五天。從而,日領時代開始。 文藝廣告 - 神韻2020世界巡演◎ 日治時期的重要商港 明治28年(1895),日人在鹽水設有「鹽水港辦務署」及「鹽水港渡辦務署 」。明治34年(1901),全臺改為二十廳,臺南縣分臺南廳與鹽水港廳,鹽水廳所管轄範圍包括布袋庄、白河庄、新營街、柳營庄、前大埔庄、麻豆街、牛挑灣庄、鹿草庄等地,可見此時鹽水的因為交通所帶來地位是相當高的。圖片說明:鹽水日治時期1908年地圖鹽水港漸趨沒落:可惜在鹽水港淤積日趨嚴重的同時,水路交通沒落,再加上明治38年(1905)鹽水地方人士因擔心縱貫鐵路穿過鹽水,破壞當地風水,因此向日人提出反對鐵路的興建的意見,結果造成鐵路的興建轉往新營,鹽水也喪失了昔日的交通樞紐的地位。明治 42年(1909)臺灣行政改制,原有的二十廳裁併為十二廳,原來的鹽水港劃為嘉義廳轄下的一個支廳,大正9年(1920),廢廳改州,鹽水地位再度降級,成為臺南新營郡轄下的的鹽水街。圖片說明:日治時代大正11年(1922)鹽水港街有頂頭市、下頭市兩個南北市場,屋中為頂頭市場上午時 ,草地人到鹽水趕集買賣情景。此頂頭市場是現今改成的鹽水第一公共 市場,市場老街上還沒有人力車便道搬運貨物,人來接往交易熱絡。(圖來源:中央研究院)圖片說明:日治時代昭和6年以前(1931以前)鹽水早期設有東、西、南、北四個城門,東門在朝琴路東北,西門在觀音亭南方,往學甲的草店尾南端,南門在橋南街南端往新營方向, 北門在武廟路北方「瓦窯窟」一帶,市街的區域就在四個城門的範圍內 。清代的鹽水市街,呈現格子狀分佈,商業區集中在鹽水碼頭周圍,當時的尾街過橋藏興街,都是最發達的地方,隨著港口的淤積及貿易的沒落,市區逐漸移往伽藍廟等地。日治時期,鹽水實施都市計畫,主要街道依都市計畫修改,出現了寬達15公尺的道路,有新街、布街、中街、 尾街等,街道的分佈仍呈格子形,但比清代複雜許多。照片中為日治時期的鹽水市街。(圖來源:中央研究院)◎ 光復初期的鹽水民國三十四年(昭和二十年)八月,日本戰敗無條件投降,臺灣重回中國懷抱。臺灣州於十二月底接受完畢;翌年一月七日改為臺南縣,新營郡改新營區,鹽水街改為鹽水鎮;當時新營區屬仍在本鎮,同年七月二十五日撤新營區,本鎮直屬臺南縣,光復初期,鎮長由政府任命。鹽水在太平洋戰爭期間迭遭美軍轟炸,市區房屋幾乎全毀,鹽水鎮幾成癈墟。1945年後,當時「布街」(今三福路)、「竹仔街」(今朝琴路)都是人潮聚集處,並有清代就興起設於鹽水港旁的「蕃薯纖市」,為五穀雜糧交易處,鹽水牛墟的存在,也使各地的牛販群集於鹽水,不過這樣的好現象並沒有維持多久 …。圖片說明:今三福路昔日為布商林立的地方,日治時期為「布街通」,是布商集中地,在「布街」與「竹子街」交叉口處建有不少商號。街上多為穿著樸素的街民及幾盞街燈妝點的街道。三福路在日治時期的市街改正時, 拓寬為十五米大路,沿街面則為牌樓面整齊的洋樓,經此街可往布袋、 朴子的「竹子街」(今朝琴路),竹子街顧名思義就是賣竹子的攤販聚 集之地,由嘉義、白河、關子嶺山區砍伐回來的竹子,以竹子街為集散 地,也是竹製品的集散地。布街在日治時期就漸漸沒落,布商往「伽藍廟」一帶集中,因此「布街」的全盛時期應在清代。(圖來源:中央研究院)◎ 貿易的鹽水 因港而成鎮的鹽水,八掌溪與急水溪分別自北與南雨方流經鹽水,透過八掌溪水路,原為內陸港的鹽水鎮,可經由布袋通往臺灣海峽,商船雲集,每有商船 靠港,米、竹筍就透過鹽水與來自大陸的商船交換布匹、陶瓷、酒、菸草、木材 、中藥等物資,貿易的興盛與衰敗寫出了鹽水的歷史過程。鹽水因港成市,貿易興盛,又屬臺灣早期發展的城鎮之一,港市聚集人潮,向然也帶來不少的傳說軼聞,港市時期的鹽水,有人經商致富,有人一夕之間散盡家財,流傳在市井小民 之間的傳說與韻事,不可勝數,但也因此更可以確認鹽水的富戶人家幾乎都與貿 易是相關的,像是當地的一句俗話「九萬二十七千」,就是用來形容當時九戶人 家的財產達到萬元以上,二十七戶有千元以上的身價。圖片說明:鹽水港製糖株式會社創辦於明治36年(1903),資本額約300萬日圓,製糖能力約為350噸,最初在台南州舊鹽水港廳的岸內庄設立新式製糖工廠地圖位置,經過擴資、合併他廠後,成為一家擁有7所製糖廠及2間酒精工廠的大公司。明治43年時(1910),已發展成資本額750萬日圓,製糖能力為3450噸的大會社。 日治末期,更成為壟斷台灣糖業的四大會社之一。光復後,四大會社所屬的廠房、工地、生產機具均由台糖接收。照片中為鹽水港製糖酒精工場。(圖來源:中央研究院)以上資料來源中央研究院、鹽水區圖書館《鹽水鎮誌》、陳美惠講師臺灣文獻,由鹽水小鎮漫遊網整合Google Map彙編而成。
http://www.yanshui.com.tw/custom_76350.html
近年社區營造<國際宜居社區大獎>
近年社區營造<國際宜居社區大獎>
鹽水歷史小檔案清朝時期日治時期近期復甦鹽水社區營造臺南市鹽水區公所|社區營造成果微電影 - 藝趣鹽水作品:藝趣鹽水微電影(台南市鹽水區公所)月津港曾是台灣四大港之一,繁華一時,在港灣失去交通運輸機能後,商業重鎮的地位被取代,近三年來月津港風華再現計畫,共得過三次獎,包括「園冶獎」、「國家卓越建設獎」以及「健康城市獎」。文藝廣告 - 神韻2020世界巡演 鹽水區月津港風華再現計畫結合橋南老街、八角樓、聚波亭等歷史建築及無水泥護岸、水雉棲地等生態保育措施,已成為深度旅遊新景點,市府都市發展局報名角逐在阿聯酋國阿布達比舉辦的國際「宜居社區大獎」永續環境方案類,獲得銅質獎的榮耀,獲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認可與肯定,也逐漸尋回鹽水人的信心。月津港風華再現計畫作品:月津港風華再現計畫(otaku189頻道)鹽水區因為建設與發展的遲緩,保存不少舊時特色,包含舊街道、民宅、街屋與古蹟等;同時環境也面臨許多危機,如水質汙染、淤積、區域性淹水、野生動物的棲地遭受破壞等問題,「月津港風華再現計畫」不僅是景觀的改善,也將這些危機併同解決。像以拱橋改建、公園複層植栽、無水泥多孔隙水岸邊坡、提昇滯洪及水道功能等環境改造,並搭配舊時聚落的風貌重現,如舊時碼頭意象、老街古井精緻角落、系統化管線整理、老街營造及舊戲院修復等,成功連貫生態與人文環境的各種場景。在地社區團體努力對閒置空地綠化或廢棄舊屋改造,如糖業鐵道、車站綠化,結合國小彩繪及大專院校師生等創作,由下而上自發性改善居住空間,充分展現住民覺醒。此外,社區結合志工力量組成的社區關懷據點,不定期的老人照護與環境清潔,都是在地力量的表現。(都市發展局訊)鹽水古都歷史建築與月津港燈節人文發展史作品:古都台灣 月津港燈節特輯-台南(中華電視公司 )
鹽水漫遊網
藝趣鹽水
特色簡介
基本資料
聯絡資訊
最新消息
鹽水導遊
月津港燈節
鹽水蜂炮
鹽水「賽鴿笭」
月之美術館
鹽水漫遊路線導覽圖
銅板美食小吃榜
老街古蹟
糖廠綠廊道
市集賞花
住宿租車
週邊景點美食
交通資訊
鹽水歷史小檔案
關於鹽水漫遊網
留言板
藝趣鹽水
特色簡介
基本資料
聯絡資訊
最新消息
鹽水導遊
月津港燈節
鹽水蜂炮
鹽水「賽鴿笭」
月之美術館
鹽水漫遊路線導覽圖
銅板美食小吃榜
老街古蹟
糖廠綠廊道
市集賞花
住宿租車
週邊景點美食
交通資訊
鹽水歷史小檔案
關於鹽水漫遊網
留言板
相關連結
鹽水風情畫
月之美術館粉絲團
月之美術館官網
月津港燈節粉絲團
月津港燈節官網
台南旅遊網-鹽水蜂炮
台南市鹽水圖書館
台南市鹽水區公所
台南市文化局
台南市都發局
台南市水利局
台南市觀光局
台南市政府
文化部
鹽水導遊
月津港燈節
鹽水蜂炮
鹽水「賽鴿笭」
月之美術館
鹽水漫遊路線導覽圖
銅板美食小吃榜
老街古蹟
糖廠綠廊道
市集賞花
住宿租車
週邊景點美食
交通資訊
鹽水歷史小檔案
關於鹽水漫遊網
others
相關連結
鹽水風情畫
月之美術館粉絲團
月之美術館官網
月津港燈節粉絲團
月津港燈節官網
台南旅遊網-鹽水蜂炮
台南市鹽水圖書館
台南市鹽水區公所
台南市文化局
台南市都發局
台南市水利局
台南市觀光局
台南市政府
文化部
【隨拍即上】用手機就能掌握資訊!
遊客注意:月津港治水計畫施工中,月津港環狀河道整治中,月津港港尾自行車與人行步道道封閉整治中,預定於2021年1月底全面施工完畢,遊客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首頁
鹽水導遊
鹽水歷史小檔案
﹥
鹽水清朝時期(1662年―康熙元年)
﹥
鹽水日治時期(1895年―明治28年)
﹥
近年社區營造<國際宜居社區大獎>